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信息表

河北省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
平台主任: 刘亮

平台介绍

平台名称 河北省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技术创新中心 平台编号 SJ2023049
平台级别 省级 技术领域 建设与环保
平台组织形态 内设机构相对独立(无法人资格) 多单位联合共建
京津冀共建
服务的主要
国民经济行业
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所属学科 61512-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
依托单位名称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
依托单位类型 其他事业单位 所属地区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
共建单位名称 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归口管理部门 省地矿局
平台网站名称 网址
平台通讯地址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221号 邮编 066000
平台主任 姓名 刘亮 性别
职务 职称
所学专业 地质工程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办公电话 ***********
联系人 姓名 王涵 办公电话 0335-3652023
内设研究
机构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设技术委员会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6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设传感光缆与传感器研发研究室、传感光纤信号接收与发送系统研究室、光纤监测与工程控灾预警系统研究室、管理办公室。
人才队伍情况 固定人员总数 23 其中研究人员数 20
科研带头人
姓名 年龄 职称 学位 职务
魏广庆 44 博士 研究方向带头人
科研条件与设施 实验室用房
总面积(m2)
1797.5 仪器设备台套 280 30万元以上
设备数
50
分析检测机构 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光纤传感实验室、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岩石与土工实验室、苏州南智传感光纤测试中心、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光纤测试基地。
中试生产线 南智传感产学研创新平台、海洋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燕山大学产学研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产学研基地、华北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河海大学产学研基地、中国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同济大学产学研基地、自然资源秦皇岛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河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秦皇岛分中心
主导产品 光电传感产品:包含各类光纤及光纤传感器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1、传感光缆与传感器研发
研发能够植入到各类地下空间感知工程地质体内及其周围变形、温度、湿度、位移、渗漏、压力、振动、液位等多场信息变化的地下感知神经光缆

2、传感光纤信号接收与发送系统研究
研究基于自发布里渊散射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与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物联网、互联网和数据库等技术,研发光纤光栅解调仪与无线信号发送系统。

3、光纤监测与工程控灾预警系统建立
研发光纤监测可视化系统,实现监测自动化及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查询等。同时研发工程控灾预警系统,通过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判,防止灾害发生。同时预留开放接口程序,与相应的大监测平台进行融合,实现多部门网络化管理,更好的服务政府的管理。

代表性成果

1、光纤技术在基坑稳定中的应用
基坑稳定性光纤监测系统利用光纤监测技术,开发出密集分布式光纤技术体系,克服基坑施工环境破坏性大的局限,建立基于应变向水平位移转化的计算模型,实现基坑工程深部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坑底隆起、水位等多参量的监测预警系统。研发的桩基光纤检测与监测系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5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

2、崩塌、滑坡防护设备的应用
华北山区崩滑流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研究了华北山区崩滑流的发生特征,对华北地区山区常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并研发了预防山区崩塌、滑坡的防护设备,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完成了华北山区崩滑流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为后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提供了基础位,推动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崩塌落石拦截结构、山体滑坡防护结构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4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8000余万元

3、光纤技术在隧道安全中的应用
隧道安全光纤监测系统,是一种基于光纤监测技术的长大隧道运营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全断面、全方位、多参量信息的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精准监测人类工程作用下的各种地下岩土体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及时发现目标。同时将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技术结合自主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监测预警设备,在地质工程灾害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新突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

4、空天地监测技术服务的应用
秦皇岛海域入海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集成与应用,项目在系统调查、能力建设和业务化运行的基础上,在秦皇岛海域完成了陆源在线监测站、海上监测浮标和无人船、空基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和专业海洋实验室4纬海洋在线监测体系集成,并实现了业务化运行,构建了国内首个覆盖全流域大规模业务化运行的陆源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了岸基在线监测标准化业务运行维护技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可向社会提供特色服务

1、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带动智能监测及应急减灾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智能监测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利用智慧感知平台通过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可以有效减小灾害对工程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智慧感知与应急减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我省应急减灾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投资,同时,将拉动与智能感知技术开发、工程监测、应急减灾装备相关的企业新增投资。

2、通过地下感知与工程控灾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培育战略性应急减灾新兴产业,构筑现代智能监测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动地上地下统筹协调,提升灾害监测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区域总体开发格局,推动应急减灾资源的区域均衡合理布局,促进京津冀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图片展示